欢迎来到玉环政协网!
  
履职
协商活动
民主监督
提案工作
调研视察
大会发言
社情民意
 
> 履职 > 大会发言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打造美丽宜居海湾城市
2018-02-26- 10:26  点击数:  来源:办公室   文字大小:【放大】【缩小】      



市政协九届二次会议大会发言材料之一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打造美丽宜居海湾城市

沙门、龙溪、干江、鸡山联络组


生态文明建设对于改善我市人居环境、提高群众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也是打造美丽宜居、充满活力的现代化海湾城市的必然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因此,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

一、玉环生态文明建设总体情况

我市坚持“生态立市”理念,早在1998年就被列为省级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县,2003年开展省级生态县创建工作,于2013年创建成功。2017年玉环撤县设市以后,根据相关要求,我市要在2018年全面启动省级生态文明示范区创建工作。近年来,我市生态建设投入逐年增加,市级财政每年投入生态建设专项资金400万元,同时还争取了大量中央及省市资金用于生态建设,仅2017年,就争取台州市级以上生态环保资金共计3849万元,其中中央资金2685万元。我市先后制定、修编了《玉环市“十三五”环境保护规划》《玉环市饮用水源地保护规划》《玉环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划定了总面积达56.49平方公里的生态保护红线,编制了《玉环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并经市人大批准实施。全市空气质量显著提高,2016年PM2.5平均浓度首次跻身全省前十行列,位居全省第八位、台州市第一位;河道、小微水体、市控以上断面水质持续向好,7个市控以上劣V类断面全部完成消劣,875条列入整治的小微水体达到消劣标准并通过省市剿劣验收,18个河道自动监测点监测数据显示15个点位水质明显改善,饮用水源保护工作不断加强,上游工业企业污染隐患基本清除。成功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街道)9个,省级生态乡镇(街道)11个,2015年被列入国家级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目前,共有省级绿色学校15个,省级绿色社区5个,省级和台州市级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各2个。漩门湾湿地公园跻身国家级湿地公园、“中国生态保护最佳湿地”和浙江省最美湿地。

二、玉环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是生态环境依然脆弱。区域空气污染还一定程度存在;剿劣水体面临不同程度反弹,水质难以在短期内实现根本性改善,水体离功能区达标要求差距甚远。总体而言,我市的环境质量还比较脆弱,来之不易的成果不仅需要百般呵护,更要持续发力,继续深化治理。

二是产业布局不够合理。尽管我市主导产业总体污染不大,铅酸蓄电池、造纸等重污染企业也已全部关停到位。但是由于规划功能区布局和历史原因,相当一部分企业(加工户)分布在乡村的居民区、文教区甚至饮用水源保护区内,“低小散”“散乱污”企业占比相当高,造成污染问题不断,严重影响群众生活。

三是基础设施有待完善。近年来,我市大力推进生态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建成投运垃圾焚烧厂和沙门、大麦屿污水处理厂,完成坎门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工程,完成152个村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但问题仍不少,如生活垃圾焚烧厂已超负荷运行亟待扩容,飞灰固化块和一般工业固废处置场项目尚未实施,城乡污水管网特别是老旧工业区污水管网建设严重滞后,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终端达标率较低,污水处理厂进水稳定率、出水达标率都有待提高,天然气等基础设施特别是工业用天然气供应及管网建设滞后等,生态建设所依赖的基础设施建设仍需加强。

四是资源有效利用率较低。我市人均资源占有量水平低,环境容量十分有限。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土地、水、原材料等资源要素供给日趋紧张,重经济指标轻资源节约、重发展速度轻环境负荷、重环保末端处理轻源头和过程控制等现象较为突出,发展的资源代价和环境成本不断上升,环境承载压力持续加大。

五是群众环保意识亟须提高。八项规定以及我市禁止大操大办婚丧事等规定的实行,餐桌浪费现象有所遏制但仍非常普遍。随着“互联网+”兴起,便捷的快递、外卖方便了群众生活,但快递和外卖领域逐渐成为塑料袋消耗大户,变成监管盲区,大量华而不实的商品包装没有得到有效的分类收集、回收利用。

六是生态环境质量公众满意度远低于期盼值。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和追求。然而从近年有关部门的生态环境质量公众满意度测评情况来看,玉环始终居于较低水平,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任重道远。

三、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是统筹协调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应强化生态文明建设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发挥“美丽玉环”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的作用,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对照国家及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市指标体系,明确各责任部门职责,倒排时序、完善机制、倒逼责任、狠抓落实,将目标具体化,确保创建工作有序推进。强化“十三五”环境保护规划、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生态功能区划的引导和控制作用,制定具体工作实施方案和年度计划,明确将环境空气质量、河道水质、污水排放、生活垃圾分类处置、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饮用水源保护、美丽乡村等具体目标和要求列为各部门、各乡镇(街道)专项考核内容,并定期开展督查、通报。

二是持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解决突出环境问题。继续深化“五水共治”“五气共治”和土壤、地下水治理工作,实施金属熔炼、金属表面处理、家具等行业污染专项整治。积极发挥财政资金的激励引导作用,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建设投入机制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完善政府主导的社会多元化环保投入机制,加快垃圾焚烧厂扩容、工业固废及飞灰固化块处置、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城镇及工业园区雨污分流管网改造、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等城乡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将生态文明宣传教育作为一项长期坚持的重要工作,加大对“三改一拆”“五水共治”“美丽乡村”等一系列专项整治工作的宣传力度,增强全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引导群众认识生态环境和生态环保工作的重要性,切实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公众满意度。

三是严守生态红线,调整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严守生态红线和环境功能区划、海洋生态红线,严格控制新增高耗能、高污染项目,大力发展低耗能、低排放的第三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循环经济,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深入推进节能降耗、资源回收综合利用工作,重点推进高耗水、高废水排放企业的节水和用电大户的节电技术改造,加强资源综合利用认定,开展清洁生产审核,推动绿色发展。以59个老旧工业点改造和24个小微工业园区建设为突破口,引导“散乱污”企业整合集聚,推动传统制造业优化升级,以创新驱动推动玉环裂变、扩张、赶超发展。

四是倡导公众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以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创建为载体,加大节能降耗、绿色出行等方面的宣传力度,从孩子抓起、从教育做起开展绿色发展教育,形成资源节约、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