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政协九届一次会议大会发言材料之十二
关于加快实施垃圾分类处理的建议
清港联络组
垃圾分类是指按照垃圾的成分、属性、利用价值、对环境的影响程度以及现有处理方式的要求,分离不同类别的若干种类。通过垃圾分类管理,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垃圾处置量,实现垃圾资源利用,改善生存环境质量。据测算,垃圾分类后,去掉能回收的、不易降解的物质,可减少垃圾数量50%以上。另据统计,我国每年使用塑料快餐盒达40亿个,方便面碗5亿-7亿个,废塑料占生活垃圾的4%-7%,仅1吨废塑料就可回炼600公斤柴油,回收1500吨废纸,可免于砍伐用于生产1200吨纸的林木。
欧美发达国家与国内发达城市的垃圾分类经验告诉我们:垃圾分类是垃圾进行科学处理的前提,为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奠定基础。但从我县实际来看,当前我们在垃圾分类的宣传与实施上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硬件设施不全。虽然我县部分乡镇街道在公共场所设置标有“不可回收”、“可回收”的环保垃圾箱,但大部分乡镇特别是农村并不具备用于垃圾分装的垃圾箱,生活垃圾的分装难以实施。
二是分装意识淡薄。由于宣传工作不到位,市民缺乏垃圾分类的基本常识,哪些垃圾是可回收的,哪些是不可回收的,哪些是有毒有害的,都不清楚。分装意识的淡薄,直接影响垃圾分类的实施。包括对学生的垃圾分类教育也不够重视,目前我县大部分学校仅在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材中有一个课时是关于垃圾分类的内容,学生从小很难养成垃圾分类的良好习惯。
三是处理成本增高。由于市民不能对生活垃圾正确分类,把可回收的、不可回收的、有毒有害的垃圾混装在一起,需要环卫工人进行分拣,这样就直接增加了环卫工人的工作难度和工作时间,提高了垃圾处理的成本。
基于上述问题,我们建议,我县垃圾分类的普及与实施应在“硬件”、“软件”上同时加强,通过硬件设施投入与宣传教育相结合,循序渐进,逐步让分装生活垃圾成为每个人的自觉行为。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是加强目标管理,强化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工作措施。出台相关实施方案和措施,明确垃圾分类的实施范围、工作原则职责和分类方法等,为垃圾分类工作提供制度保障。选择基础较好的乡镇先行先试,整体开展居民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试点工作,其他乡镇可在具备条件的物业小区开展居民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试点,以点带面、分层推进,逐步实现县域范围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
二是加大资金投入,搞好分类收集处理的基础设施建设。建议县政府进一步加大经费投入,设立垃圾分类设施建设专项经费。在垃圾分类运输、分类最终处置设施逐步完善的同时,应实施垃圾清运收集分类,设置居民分类投放点,对垃圾清运车进行分类配置,可回收垃圾、餐厨垃圾、装修垃圾、不能利用的其他垃圾等单独收集收运、做好标识,送至中转站时按类别进行卸料,中转站转运车按不同类别进行转运送至适合的最终处理场所进行处置。还可以借鉴国内国外先进做法,如将家用垃圾袋设置不同颜色,与室外分类垃圾箱颜色一致,利用颜色与各类标识投放相应的垃圾,即便投放错误,环卫工人也能根据垃圾袋颜色快速分拣出来。
三是创新工作方法,提高市民参与垃圾分类的积极性。建议有关部门加强调研,加大协调力度,整合社会资源,制订出切实可行的具体措施和操作办法,更加有效地组织、动员和吸引市民积极参与垃圾分类。如配置标志明确的专用器具、定期上门回收、向市民赠送垃圾袋等方法,激发市民垃圾分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四是开展宣传教育,营造垃圾分类的浓厚社会氛围。从多个角度进行宣传教育,对垃圾分类的主体居民进行系统而细致的相关环保知识普及。可以通过媒体、网络和公共宣传栏等载体进行垃圾分类宣传,或聘请专兼职管理人员入户宣传指导,逐步提高公众的认识水平和参与积极性,推动生活垃圾源头分类。加强学生等青少年群体教育,借鉴北京海淀区、成都青羊区在中小学垃圾分类教育方面的成功经验,将更多的垃圾分类常识教育纳入中小学课程,从小培养垃圾分类的良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