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政协九届一次会议大会发言材料之七
关于我县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的建议
工商联界别组
近年来,随着“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三年计划”的扎实推进,我县在小城镇建设中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在小城镇环境卫生、功能配套、特色风貌、管理水平等方面仍存在不少薄弱环节,小城镇入城口、道路交通、环境卫生、河道生态 “脏乱差” 等问题仍然存在,亟待引起重视。
一是入城口建筑形象不佳。入城口是城镇的门户,是城镇发展的节点,对于改善区域交通、提升城镇形象品位具有重要作用。我县城区、部分乡镇(街道)及村居入城口区域建设较落后,建筑外墙涂料脱落,甚至残墙断壁也并不少见,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整体城乡面貌。
二是道路交通拥堵。随着汽车保有量逐年上升,加上城镇道路较为狭窄,交通拥堵现象时有发生。此外,城镇居民文明出行理念尚未完全树立,乱占道、乱开车、乱停车现象普遍存在,随心所欲的行车行为给城镇道路交通治理带来一定难度。
三是环境卫生脏乱。虽然各城镇主要路段均配置了一定规模的环卫队伍,设施也较为齐全,但仍未普及至所有街(道),尤其是人流量大的商业街,即使有环卫工人蹲点,道路环境卫生依旧不容乐观。个别乡镇核心商业老街摊位密集,塑料袋、食物残壳清洁难以到位,墙面、电线杆乱涂乱贴现象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与宜居小镇的目标相去甚远。
四是河道生态治理不够到位。随着我县“五水共治”工作的扎实开展,主要河道已形成“楚水轻若空”的自然之美。但由于污染源管控不到位等因素,还是有少数村级河道状况没有实质性改观,离垂柳依岸、灵秀江南的目标差距较大。
为此,我们建议突出重点,聚焦难点,从“脏乱差”等城镇居民最关注的问题入手,努力让小城镇整洁有序、彰显特色。
一是有效改造入城口。按照“美化、亮化、畅通化”的评价标准,尽快对入城(镇、村)口进行改造提升。明确各城镇入城口功能定位,加强规划设计,注重内外兼修,彰显个性内涵。以入城口改造为契机,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将影响城镇容貌的建筑纳入“三改一拆”工作范围,不断改善小城镇建筑环境。
二是缓解道路交通拥堵。在重要路段实时监控,禁止车辆乱停乱开,加大惩处力度,并利用电视、广播、微博、微信等媒体曝光违规行为。采用多种形式增设一定比例的停车空间,有效缓解停车难问题。加强公共交通系统建设,建立环岛自行车租赁点,提倡绿色出行。
三是完善环卫配套设施。城区、乡镇均应配备标准化垃圾桶,并对垃圾实行容器化收集、密闭化运输,定期集中清运,逐步形成“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生活垃圾一体化处置模式,并对有机垃圾进行堆肥处理,对无法纳入垃圾处理系统的生活垃圾,尽可能选用经济、适用、安全的方法进行处置。
四是加强河道整治。进一步深入开展河道生态治理,采取生态补水、水质生物净化、生态自然修复等措施,对被污染河道进行清淤治污,消除黑臭现象,提升河道自净功能。在河道两岸实施生态驳岸,建设绿化带和游步道,形成水清岸绿、枝繁叶茂的美丽景观。进一步加大力度,建设污水集中处理设施,综合利用行政、经济、法律等多种手段,不断提高排放标准。强力推进污染源深度治理,全面消除工业污水直排。
五是增加绿地覆盖率。重视发挥绿地在提高空气质量和保持城市生态平衡中的重要作用,建立延边绿化带、绿化长廊,将公园、公路绿化、社区绿化等有效串联起来,努力提高植被覆盖率。
六是强化责任落实。我县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领导小组应加强领导,以各乡镇(街道)作为实施主体,定期或不定期地对整治情况进行检查督办,并可针对各乡镇(街道)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建立相应的目标责任考核评价体系,重点优先推进试点镇建设,培育示范,以点带面,全面推进小城镇环境整治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