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要 闻 政 协 要 闻 履 职 协 商 活 动 民 主 监 督 提 案 工 作 会 议 全 体 会 议 常 委 会 议 文 化 理 论 园 地 春 秋 文 史
委 组 活 动 调 研 视 察 大 会 发 言 社 情 民 意 主 席 会 议 其 他 会 议 文 苑 翰 墨 玉 环 书 画 院
2025年7月3日   3:00 欢迎来到玉环政协网!
  
履职
协商活动
民主监督
提案工作
调研视察
大会发言
社情民意
 
> 履职 > 大会发言
推进产城融合 加快产业升级和新型城镇化建设
2018-01-23- 09:27  点击数:3934  来源:办公室   文字大小:【放大】【缩小】      



县政协八届五次会议大会发言材料之四

 

近两年来,我县大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也面临着巨大压力。究其原因,除工业经济内部的结构因素外,我县城市化严重落后于工业化带来的外部配套欠缺也丝毫不能忽视。

我县工业园区建设始于上世纪90年代,依照当年的建设理念,工业园区是工业龙头企业的集中地,园区的工业生产和城市的生活配套严格分开。截至2005年,我县已建设的汽摩、机电、科技等“十大园区”,都没有考虑产业发展所需的生产性服务、社会公共服务配套,造成我县“产城割裂、有产无城”现象普遍,“宜居”和“宜业”的矛盾十分突出,由此带来了一系列问题。

首先,影响园区大项目招商和产业转型升级。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企业投资首先看园区配套能力,包括产业配套和服务配套。我县园区产业集中度虽高,但生产性服务配套不足,生活配套服务更少,对资本的吸引力大大降低。

其次,导致园区留人困难。转型升级要资本也要人才。在我县的产业园区,就业人员的生活、休闲、就医、子女上学等有着诸多不便和困难,年轻的务工人员很难享受到经济繁荣的成果,觉得“不好玩”于是“待不住”;引进的高端人才更是难以挽留。

第三,造成土地资源浪费。由于配套不足,企业各自建设宿舍、食堂,不同程度地造成了土地资源的浪费。

第四,造成交通拥堵。产城分离状态下,工作地、居住地、消费地相互分离,务工人群上下班带来的“潮汐化”通勤交通,造成普遍的交通拥堵。例如,从沙门滨港工业城下班到城区,一般均需要1个小时。

党的十八大以来,新型城镇化已逐渐成为我县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也是统筹城乡、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我县“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也把加快推进城乡统筹的全岛新型城市化作为我县今后五年的重要发展目标之一。而产城融合就是实现新型全岛城市化的最佳方式。通过产城融合,脱离了土地的农民和外来务工人员在工业园区里既能找到工作,又能真正像城市居民一样享受城市的基本公共服务,融入玉环,成为新市民;另一方面,可为工业园区积聚人气,改善园区投资环境,吸引产业和项目聚集;此外,还能在更大程度上实现要素资源的最佳配置,有效缓解我县交通、资源、环境等方面的压力,促进土地集约化利用,使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更具活力。

为此,我们建议大力推进产业园区的产城融合发展,以此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促进我县全岛新型城市化建设。

一、更新理念,科学规划园区建设。产城融合的落脚点,在于构建“宜业宜居”的城市发展新格局。1994年,我国和新加坡合作建设苏州工业园区时,园区工业用地、居住用地、配套服务用地采用1:1:1的配比,当时许多人难以理解。而现在去看苏州工业园,才真正理解其“从一开始就不是工业区,而是一座城”的定位是多么富有远见。因此,我们在产城融合的推进中,既要从产业层面考虑空间架构和建设强度,也要从城市层面统筹工业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社会事业、居住及生态分布,科学合理地配置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应根据我县各个产业区块的位置和大小不同,做到“区别对待、分层推进”。对沙门、干江滨港工业城以及汽摩工业区、机电工业区、科技工业区等原有的工业园区,应开展产城融合改造,加快特色化、规模化产业发展,强化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高生产生活服务便利化程度,增强对务工人员的吸引力;对临近市区的海洋经济转型升级示范区,应加快配置集生产生活服务于一体的多元化功能,在引导产业集聚集群特色发展的基础上,提升就业吸纳能力和人口集聚水平,使城市功能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

二、产业补链,打造宜业之城。产城融合的“产”,是转型升级之产。产业是城市发展的支撑和动力。应在园区开发建设中,着力引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产业链的薄弱环节,如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制造、汽车关键零部件及总成制造,等等;大力培育园区现代物流、品牌营销、电子商务、科教培训等为重点的生产性服务业项目,弥补产业短板,整合提升我县产业链。

三、功能调整,建设宜居之城。产城融合之“城”,是宜居宜业之城。宜居宜业,既是新型城市化的内在要求,又是产城融合的必然选择。应重点围绕人的全面发展,大力提升公共服务,尤其是针对大量产业工人集聚产生的“吃、住、行、教、卫、娱”等需求,将住房保障覆盖新从业人员和困难家庭,公办学校义务教育阶段吸纳“新市民”子女就读,绿地公园休闲健身场所遍布各个园区,让工业园区由单纯的生产区向功能齐备的城市新区转型,提高园区就业人群的归属感和幸福感。优化园区务工环境,稳定产业工人队伍,实现企业“常”招工向招“长”工转变、职工“一人打工”向“一家务工”转变。

四、整合政策,合力推进产城融合。应整合扶工、涉农、教育、卫生、扶贫等资金等设立产城一体化引导资金,专项用于鼓励园区生活服务配套及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并在财税政策上予以倾斜;同时,将工业园区新市民公寓、人才公寓建设纳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建设范围。

五、开放市场,吸引民营资本参与。产城融合建设需要投入大量资金。相关调研发现,一个务工人员每年在务工地消费超过2万元。一个园区上万工人,将诞生一个上亿元的消费市场。据了解,温州主动引导民营资本投资园区公共服务,有效解决工业园区务工人员“吃、住、行、教、卫、娱”问题,切实减轻了财政负担。因此,建议我县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放市场,创造条件,贴身服务,不断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引进民营资本参与园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为产城融合发展创造广阔空间和市场活力。


 

 
版权所有:玉环市政协网
浙公网安备 33102102331440号     浙ICP备160408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