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政协八届四次会议大会发言材料之五
职业教育是广大青年打开通往成功成才大门的重要途径。县委、县政府一直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近年来,在玉环新城规划用地383亩,建设玉环职业教育园区,一期建筑面积达12万平方米,投资约7.5亿元。玉环职业教育经过多年的努力,已经打下了较好的基础。目前,职高在校生达3550人,在编教职工有288人。但是,职业教育仍然滞后玉环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许多问题和困难,主要表现为:
一、基础设施有待完善。原有的实训基地建设滞后,设备设施投入不足,设备投入缺乏稳定可靠的经费保障,导致实践教学课时不足,学生的技术技能无法达标,直接影响教学质量,进而影响学生就业和职高的社会声誉。在建的职教园区约有250亩土地(多数为一期建设用地)被开发区抵押给银行,目前土地所有权属银行所有,直接影响工程建设进程。
二、专业建设有待加快。我县的职业技术学校共开设了汽车运用与维修、机械加工、财政商贸、学前教育4大类12个专业,这与玉环以汽摩配、阀门水暖、家具、眼镜配件、药械包装等为支柱产业的经济现状匹配度不高,没有充分考虑我县经济发展的人力人才需求。总体而言,特色专业数量少,影响弱,即使是一些省、市示范专业也难以得到企业的认可。
三、专业教师素养有待增强。专业教师队伍整体素养偏低,高技能专业教师短缺,“双师型”教师的培训跟不上教学需求,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落实困难,无法保证每两年有两个月时间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实践。随着职教园区建设的启动,专业教师缺口将更大。
四、校企合作有待深化。校企合作政策扶持不足,政府主导的校企合作平台不够完善,校企双方对“校企合作,资源共享,互利共赢”的认识还不够到位,缺乏深层次交流沟通与实质性的合作,合作形式单一,持续合作的动力不足,很难达到“互利共赢”的状态。
五、职高形象有待改善。学生和家长普遍存在“重普轻职”思想,对就读职高热情不高。进入职高后,多数学生学习不够认真主动,学校教学存在“强知识弱实践”现象,学生难以真正学到谋生技能,学校管理存在“重管轻育”现象,学生品德素养需要提升,校风校纪有待加强。
为加快推进玉环职业教育发展,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一、全力推进职教园区建设。建设玉环职教园区是县委县政府在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大背景下,立足玉环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作出的具有深远影响的重要决定,是玉环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个里程碑。它将融中高等职业教育、成人培训、产学研联合体、社会公共实训中心等为一体。园区建成后,玉环职业教育的基础设施会实现质的飞跃,但园区建设现面临投资大、建设周期长、土地权所有权变更等困难。因此,建议成立由县政府牵头,开发区、发改、财政、国土、住建和教育等相关部门参与的园区建设指挥部,统筹解决建设资金、土地变更、工程建设等问题。园区建设应立足“按需建设、分期推进”原则,在经费筹措上,在建设周期内由县财政每年优先安排建设经费,并积极创造条件,开展多元投资主体依法共建职业教育的试点;在工程建设上,努力做成“交钥匙”工程。
二、鼎力打造职高特色专业。教育部门要把职高专业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多渠道开展专业需求调研,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统筹专业设置,科学合理地做好专业规划和有序推进专业调整。应积极引导职业高中把打造特色专业作为学校发展的重中之重,集全校之力,整合学校优势资源,推动特色专业建设与当地产业需求对接,努力打造一批深得企业赞誉的特色专业。
三、着力优化专业教师队伍。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关键在于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优化专业教师队伍一靠政府支持,政府应研究出台相关政策,解决编制缺口,支持高技能人才到职业学校担任专兼职教师,支持学校自主聘请高质量兼职专业教师,并设立专项经费,鼓励有一技之长的人才到学校任教;二要激发现有教师潜力,继续加大“双师型”教师建设力度,实施教师专业标准,提高五年一周期的教师全员培训效果,落实好教师企业实践制度。
四、合力推动校企深度合作。应认真贯彻落实《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文件精神,研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相关政策,深化产教融合,支持企业通过校企合作共同培养培训人才,大力开展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以及“校中企”和“企中校”试点,合力推动校企深度合作,真正实现“校企一体化”育人。
五、大力营造职业教育氛围。政府应研究设立“职业教育活动周”,努力在全社会形成重视职业教育、尊重技术、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宣传部门要大力宣传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先进事迹和重要贡献,努力形成“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社会氛围,不断提高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影响力。教育部门应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表彰奖励制度,落实好职业教育科研和教学成果奖励制度,大力表彰职业教育先进集体和个人,努力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职业学校应建立毕业生跟踪访问制度,建立优秀毕业生档案,大力宣传优秀毕业生的先进事迹,倡导新的择业观、就业观和成才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