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政协八届四次会议大会发言材料之八
我县产业转型升级推进多年,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较大问题,主要表现以下方面。
一是产业结构比例长期失调,第三产业比例偏低。三次产业结构比例是否协调,这是衡量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要标志。2003年我县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10.82%:59.08%:30.10%,经过十年的产业转型升级努力,到2013年我县三次产业结构比例转为6.74%:60.27%:32.99%,除第一产业下降4%和第三产业上升2.89%外,第二产业不降反升1.19%。而同期全国三次产业结构比例由14.78%:52.9%:32.28%转为10.00%:43.90%:46.10%,并实现第三产业首超第二产业的突破;浙江省三次产业结构比例由7.80%:52.50%:39.70%转为4.80%:49.10%:46.1%,台州市三次产业结构比例由9.30%:58.10%:32.60%转为6.80%:48.00%:45.20%,呈现了第二产业比例均下降,而第三产业比例则大幅度上升的态势。反观玉环的产业结构比例不仅达不到全国平均水平,而且也与自身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不相符合。
二是传统产业竞争力下降,新兴产业发展缓慢,产业“双边缘化”态势明显。第一产业中的优势产业如海洋渔业已严重萎缩,失去往日在全国的位置;第二产业中的主导优势产业如汽摩配、水暖阀门、眼镜配件等几乎都是低附加值产业,而高附加值的新兴产业则没有崛起;第三产业几乎是清一色的传统服务业,高端服务业发展艰难,在高附加值产业发展方面被边缘化了,就连玉环人引以为豪的主导产业竞争力也在逐年下降。以汽摩配产业为例:一是增长速度逐年下降,由2007年的22.3%增长率高峰跌到2008年的11.43% 和2013年的3.51%,连全国8%的平均增长率也达不到。二是产值在增长,占全国同行比重却不断下降。2004年汽摩配行业产值100亿元,占全国同行4%,而到了2013年,国内汽车零部件产值已超过2.569万亿,而我县却只有413亿,仅占1·5%。三是全国汽摩配产业集群空间分布,2003年仅玉环、瑞安两地。至2013年达到近400处。四是模块化系统供货和集群化发展迅速,而玉环比例不高。
三是城市化滞后工业化,现代服务业支撑不足,产业转型升级比较艰难。以企业厂房和房地产为主导的“空间城市化”提高了城市化率,但产业转型升级所必需的物流、金融、信息咨询、成果转化、产权转让、品牌营销、研发、检测和培训等现代服务业却跟不上,公共配套设施不足, 对外交通不畅,难以承接周边中心城市的经济辐射。创新质量不高,重视产品开发和机器换人,忽视创新链与产业链、价值链的无缝衔接。加上行业内部无序恶性竞争和公共服务滞后等因素,导致企业办事难、招人难、留人难、融资难、创新难,一大批企业外出发展,消费、投资随之外移,产业“空心化”已不是危言耸听。
为此,我们建议:
一是理清思路,优化产业结构。县委县政府应从战略层面高度关注我县产业转型升级存在的问题,将依靠创新驱动发展,化解产业转型升级“负资产”作为拔钉破难的重点项目纳入决策视野。组织相关人员开展转型升级工作研讨,及早谋划沿海高速建设后业态变化以及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并结合“十三五”规划制订,理清产业转型升级思路。建议对“大桥经济”开展专题深入研究,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进行认真梳理和深层次思考评估,提出应对策略。
二是分类指导,明确定位,提升产业竞争力。一方面应分类开展产业核心竞争力评估,以“创新驱动发展,实现产业转型升级”为基本思路,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跳出全球价值链低端,明确产业定位,重点做好一批优势产业转型升级规划和政策引导,强化产业创新路径选择指导。另一方面应减少创新资源在生产制造环节和高科技产品贴牌生产等价值链底端的分配比例,主动对接国际市场,融入全球生产体系。还应围绕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在中高端上的无缝结合,细化产业分工,强化产业集聚和创新资源集中投入,对已形成自主品牌、自主产品和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优势的产业和龙头企业,合力给予积极扶持,促使其做大做强,提高转型升级绩效。
三是转型突破,提升实效,打造转型升级新格局。应立足我县现有优势产业的转型升级抓落实,以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围绕创新链与产业链、价值链的无缝结合,制定产业转型升级路线图和进度表。对困扰产业转型升级的一些素质性、结构性矛盾,应通过强化规划引导、平台支撑、创新能力提升、产业组织形态整合和行业自律等手段予以化解,选择若干个龙头骨干企业和国内外高校科研所组建产学研联合体,集中力量进行核心技术的攻关,着力于自主品牌、自主产品的设计培育,并实现市场话语权的突破。还应通过转变政府职能,建立协调机制,发挥市场配置创新资源的作用,提高产业转型升级质量和效能。强化各类行业性协会、中介组织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形成“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协会和中介参与,公共服务平台支撑”的产业转型升级新格局。同时,强化产业转型升级预警、知识产权保护和关键重点产业人才培养,把握产业转型升级的主动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