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玉环政协网!
  
履职
协商活动
民主监督
提案工作
调研视察
大会发言
社情民意
 
> 履职 > 大会发言
关于“十三五”城乡建设的建议
2015-04-03- 00:00  点击数:  来源:办公室   文字大小:【放大】【缩小】      


县政协八届四次会议大会发言材料之一


    “十三五”时期是深入贯彻落实中共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五年。随着新型城镇化理念的提出、经济“新常态”的到来,可以预见,“十三五”期间我县从发展的理念、模式到动力、路径,都将进入一个全面转型升级期。作为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抓手之一,“十三五”规划也应紧随形势变化,及时调整思路,创新理念,优化机制。

    一、当前我县城乡建设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新型城镇化要求我县未来发展必须要有新理念

    中共十八大提出了新型城镇化理念,要求全面提高城镇化质量,加快转变城镇化发展方式,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以综合承载能力为支撑,以体制机制创新为保障,走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的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现阶段我县在新型城镇化最为关注的人、地、城、钱四个方面仍存在相当的差距。

    “人口红利”日渐消失,对高素质人才缺乏吸引力。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六普”时我县常住人口为61.63万,2014年上半年为59.58万,表明常住人口呈下降的趋势。同时,对高端人才的吸引也很不乐观:2013年我县举办各类人才交流活动,共推出岗位10276个,接待人数仅3850人。2013年接收高校毕业生档案1133份,签订高校毕业生就业协议书仅636份。因此,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我县今后长远发展的一道难题。

    土地利用效率仍待提升,城市存量改造亟待创新。我县年均新增建设用地保持2km2左右的高速增长,但土地产出效率不高,相比瑞安、慈溪等先进县市仍有较大差距(我县工业园区平均产出水平约36亿元/km2,而瑞安市2009年工业用地土地产出门槛就已达到75亿元/km2)。截至2014年底,我县已拆违750万m2,存量违法建筑的数量与此相当。如何提高存量土地的利用效率,意义重大。

    城乡建设的质量、特色与品位还不能有效兼顾,城市建设依然处于以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为主的阶段。2011-2013年全县重点建设项目投资额约135亿元,其中交通和基础设施建设占40%,社会事业类和公共服务类仅占14%和6%,涉及生态环境建设和城市特色塑造的重点项目严重偏低。

在城镇化建设投融资领域,没能有效发挥民营资本雄厚的优势,仍然处在政府直接投资为主的阶段。城乡建设资金主要依靠财政拨款和银行贷款,投资额与财政收入的缺口逐年扩大,融资多元化局面尚未完全形成。

    (二)经济新常态下要加快促进城市发展动力转型升级

    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新常态,“中高速、优结构、新动力、多挑战”是今后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2013年,我县人均GDP超过15000美元,按照一般规律,正处于向后工业化时代挺进的关键阶段。

    哈佛大学爱德华·格莱泽教授在《城市的胜利》一书中提出,工业时代的城市发展模式是“人跟随产业”,产业是吸引人才的第一要素,产业的引进成为城市发展的重点;而进入后工业化时代,则转变成了“产业跟随人”,谁能通过环境、设施、配套、服务的打造,吸引高素质的人才,谁就能吸引到与之相配的产业。所以,如果说过去我们是招商引资,那么今后则应是招才引智。

    相应的,经济的“新常态”必然导致城市建设发展的“新常态”——今后我们不再会长期保持高速度大规模的开发建设,而是逐步从“扩容”转向“提质”,从做“量”转向做“精”,通过城市建设和人居环境品质的提升来吸引人才,使创新成为驱动玉环发展的新引擎。

    (三)发展新阶段要着力克服块状经济的低效模式惯性

    块状经济导致了我县县域的均质化发展,具体表现为城镇无序蔓延和中心体系不明显。大部分城镇陷入“产业低端→劳动力素质偏低→环境品质一般→服务发展相对落后”的低效循环中。要摆脱这种发展惯性,必须优化城市空间结构,提升城市空间品质。一方面,要按照县域总体规划确定的“一城、两区、两翼、两小镇”的整体空间结构,遏制蔓延式增长,集中建设重点地区,避免因分散建设而耗散动力。另一方面,以提供更高品质的公共服务为抓手,有序、有重点地推进城市空间品质提升,形成服务集中、人才集聚的规模效应,加快城市中心体系的形成与完善,提高城市运行效率。

    二、“十三五”城乡建设的建议

    “十三五”期间,我县将迎来全面深化改革、海洋经济发展、跨海大桥建设和撤县设市等新机遇,同时也面临着新型城镇化、经济新常态、空间结构优化等挑战,我县在“十三五”时期如何实现跨越发展?为此,我们从城乡建设角度,就做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如下建议:

    (一)以空间管制为抓手,加强分类分级引导

    一是严格底线控制,推进多规融合。以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期修编和环境功能区划编制为契机,积极探索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相互融合,划定城镇开发边界、永久基本农田红线和生态保护红线,实现“一张蓝图干到底”。尽快启动县域总体规划修编,并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同步编制近期建设规划。以近期建设规划统筹空间资源,以“十三五”规划统筹项目和资金,结合土地供应和各类设施、项目安排,以年度实施计划的形式推动和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及各项建设任务的及时有效落实。

    二是明确重点空间,分类引导发展。将漩门二期、海洋经济转型升级示范区、大麦屿港区和沙门滨港工业城、干江滨港工业城列入重点建设空间,作为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展现城市建设形象的重要平台。将玉城、坎门、楚门、清港、芦浦和龙溪列入重点优化空间,实施“三改一拆”,提升城镇形象和服务功能。将漩门三期作为主要的弹性空间,以应对五年内不确定的项目机遇和建设需求。将海山作为现代旅游岛开发建设,迎接大桥经济的到来。将鸡山、漩门湾湿地公园、大鹿岛和有特色的乡村地区置于城镇增长边界之外,通过专项规划引导保护和开发。

    (二)以塑形提质为重点,全面提升城市功能

    一是大力建设玉环新城。将玉环新城作为全县“十三五”期间建设投资的重点,引导城市空间结构优化,集中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展现玉环城市建设形象。优先布置县级公共服务设施,重点加强产业配套服务功能,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加快与周边区块的通道建设,加强湿地公园保护开发和环湖景观建设,营造人居环境品质,加速人气、商气集聚。

    二是逐步改造既有城镇。遵循以人为本、谨慎更新的原则,有序推动既有城镇的功能完善和品质提升。将玉城、坎门打造成为“繁荣活力的特色商业休闲区、精致宜人的山水小城生活区、彰显海岛特色的文化记忆体验区”;大麦屿建设成为港口后台服务区;楚门按照浙江省小城市培育试点镇和浙江省历史文化名镇的要求,在拓展新区的同时,更加注重老城的保护和改造;清港、沙门、干江等老镇区结合各自特点,重点补充公共服务设施和绿地开放空间,完善配套基础设施,提升服务质量和环境品质,实现宜居、宜业、宜游。

    三是完善综合交通体系,匹配城市空间结构。着力整合县域综合交通体系,破除公路交通和城市交通“两张皮”现象,构建与空间结构相适应的道路网络和场站设施。重点建设对外交通设施,加强县域各组团之间的交通联系。尽快开展漩门三期内连接海洋经济转型升级示范区、机电园区、龙溪阀门园区和干江滨港工业城的环形快速通道可行性研究,开辟城区东北向入城第二通道,疏解黄泥坎入城口交通压力。加快完善县域公交网络,推动城乡公交一体化。

    四是加强公服公建配套,明确设施布局原则。明确不同类型设施的布局重点,提升型设施优先布置在玉环新城,普及型设施向其它地区补充。优先保障文化体育设施建设,提升城市发展质量。积极优化卫生设施布局,重点完善教育设施配套,大力实施保障房建设,高度重视水资源和能源安全,狠抓环卫设施建设,完善保障城市安全和改善环境的基础设施系统,加快综合管网和污水处理设施建设。

    (三)以旅游文化为导向,积极塑造城市特色

    一是强化城市特色研究和规划引导。尽快启动县域总体城市设计与风貌特色的研究,从整体层面加强景观轴带、历史文化、滨水空间、绿道节点等特色地区的识别和引导,从山水格局、空间景观、建筑形态、城市色彩、设施配置等方面提出更为细致的规划建设管控要求,引导今后的开发建设与原有的城市自然人文特征相协调。

    二是保护和挖掘地方历史文化。以楚门历史文化名镇和坎门渔区文化为重点,结合文物保护设施,积极挖掘历史文化资源价值,加强环境整治和特色景观塑造。通过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的方式,借助建筑活化利用、历史场景复原、民间藏馆建设等手段再次展现,并重新发挥其功能价值,成为弘扬玉环历史文化的重要场所和渔区文化旅游景点。

    三是策划系列文体活动。加快环玉环湖和环玉环岛绿道网建设,打造最具玉环特色的靓丽风景线。借助市场和社会力量,组织环湖和环岛马拉松、自行车赛、定向穿越等群众体育赛事。依托湿地公园、旅游岛、渔村、特色村建设,举办海岛文化节、美食节等活动,提高玉环知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