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政协八届三次会议大会发言材料之一
随着我县各项社会事业的不断发展,我县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文明素质有了一定的提升,但一些不文明的陋习仍普遍存在。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提出要在2014年创建“省级示范文明县城”的目标,这对于进一步改变社会陋习、提升市民文明水平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玉城联络组通过一阶段的调研走访,对我县市民素质、文明礼仪教育等情况进行了了解,发现当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市民素质不高。前段时间,在县文明办、台州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玉环分中心联合举办的争创省级示范文明县城“我最不喜欢的不文明行为”评选中,“随地大小便”,“随地吐痰”,“乱倒垃圾、乱泼污水”,“乱穿马路、不走斑马线”,“向车外抛掷杂物”,“机动车随意掉头、乱停乱放”,“高空掷物”,“购物、乘车时不自觉排队”,“公共场所吸烟”,“言语粗俗、出口成脏”等不文明行为名列前十。这说明我县市民的行为习惯,离文明县城的标准还有一定的差距,突出表现在两种意识的缺乏。一是缺乏遵守公共秩序的意识。如在公共场所吸烟、随地吐痰、高声谈笑、争吵打斗、随意插队等;二是缺乏遵守交通规则的意识。如行人横穿马路、闯红灯,电动车不按规定行驶,机动车随意穿插、往窗外扔杂物等。
(二)礼仪教育薄弱。礼仪教育的过程就是礼仪习惯的养成过程,就个人而言,礼仪教育离不开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在家庭教育过程中,因为部分父母自身不注重文明礼仪修养,不良言谈举止、行为习惯对子女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同时,受应试教育大环境的影响,我县大多数学校存在重知识教育,轻文明礼仪教育的情况。尤其是在我县外来务工子女集聚的中小学,受生源、师资水平、管理理念等多方因素的制约,文明礼仪教育非常薄弱。
(三)惩处机制缺乏。从我县对不文明行为的管理情况来看,主要存在两个问题。一是适用条例不够。虽然《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等法律法规中对一些比较严重的违法行为进行了处罚,但地方性管理条例较少,县城管局于2010年曾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区环境卫生管理的通告》,规定对城区乱抛乱丟、乱堆乱放、乱停乱摆、乱涂乱画等各类破坏环境卫生的行为予以处罚,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存在不小难度,无法形成长效机制。二是处罚力度不大。年初杭州市交警部门严查“中国式过马路”,对违法者处警告或者5元以上50元以下的罚款,但从实际效果来看,也存在处罚力度较小、约束力不够等问题。
由此可见,以“省级示范文明县城”创建为契机,掀起新一轮文明礼仪教育势在必行。为此,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一)创设多样化的宣传平台。充分利用微博、微信、QQ群、校讯通等新媒体技术,开展文明礼仪教育宣传活动。一是打造微博平台。做好县本级微博宣传工作,在有条件的乡镇(街道)、学校、企业分别开设子微博,定期发布文明礼仪教育知识,并设置文明礼仪微博圈,加强网上交流,活跃网络氛围,强化舆论引导。二是推广微信平台。开设县本级官方微信平台,根据玉环市民需求,整合资源,定期开展文明礼仪主题教育实践活动,营造全民参与的良好氛围。三是完善校讯通平台。充分利用各中小学校校讯通平台,定期发布文明礼仪小知识,使文明礼仪教育走进千家万户。
(二)采用多元化的教育方式。一要传承礼仪道德教育。学校是进行文明礼仪教育的主阵地,要紧抓德育工作,把文明礼仪教育摆在重要议事日程,科学设置文明礼仪课程,合理安排文明礼仪活动,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内和课外相结合,在抓好中小学生文化课程的同时,提高文明礼仪素养。如开设以 “基本礼仪”、“家庭礼仪”、“社会礼仪”等内容为主的文明礼仪课程,继续开展经典诵读等文明礼仪实践活动等。二要创新礼仪教育方式。要与时俱进,集思广益,采取广大市民乐于接受、喜闻乐见的教育方式,寓教于乐,使文明礼仪知识深入人心。如开展文明礼仪“小手拉大手”亲子活动,一方面通过中小学生带动家长、参与文明礼仪主题实践活动中来,另一方面引导家长做好示范带头作用,主动遵守文明礼仪行为规范,实现学生与家长之间的互动,达到共同参与文明礼仪建设的目的。
(三)建立常态化的管理机制。一是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持续不懈地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功能,做好公共厕所、垃圾中转站、休闲绿地等公共卫生和公共服务设施项目建设。二是制定文明礼仪管理条例。根据对各类不文明行为的调查结果,有针对性地制定、完善管理条例和处罚措施,部门联合,上下联动,专项整治各类不文明行为,并逐步完善,形成长效机制。三是加大不文明行为处罚力度。学习新加坡管理模式,对随地吐痰、乱穿马路等行为进行高额的处罚,并在媒体上予以曝光,以此提高市民遵守文明行为规范的自觉性,提升全社会的文明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