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政协八届三次会议大会发言材料之四
一、基本理由
1、上级有要求。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协商民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是党的群众路线在政治领域的重要体现。在党的领导下,以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为内容,在全社会开展广泛协商,坚持协商于决策之前和决策实施之中。”2013年11月,中共浙江省委出台了《关于加强人民政协民主监督的意见》,明确要求“与新闻媒体等就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开展联合监督”,“通过政情咨询、网络议政会、媒体专题栏目等形式开展民主监督”。
2、群众有呼声。作为市场取向改革的先发地区之一,我县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和发展,其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思想观念都发生了剧烈而深刻的变化。富裕起来的玉环人民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看重自己及其群体的政治参与和话语权。要知情、要表达、要参与、要监督已经成为玉环人民的共同政治呼声。在可预见的未来,全岛新型城市化、“海上都市、美丽玉环”的美好蓝图将呈现在玉环人民面前。要把美好蓝图变为现实,必须紧紧依靠全体玉环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3、工作有基础。我县政协政治坚定、人才荟萃,协商意识和能力较强,在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三大职能中,积极为党政分忧,为群众解难,积累了丰富有益的经验。我县电视媒体、平面媒体、网络媒体以及自媒体已是相当发达。我们完全有基础搭建一个多媒体互动平台,实现政协协商议政监督与媒体舆论监督的有机结合,产生“1+1>2”的效果。
4、各地有样板。政协和媒体联合开辟电视互动栏目,在我国多地已有十几年的历史和成功的经验。比较有影响力的有:武汉政协与电视媒体合办的《政协论坛》、深圳政协与电视媒体合办的《政协之窗》、萧山政协与电视媒体合办的《政情民意直通车》等。台州政协2013年5月创办专题电视节目《提案协商》,每月一期,每次播出8—10分钟。值得一提的是,温州政协2002年6月创办至今的《政情民意中间站》,每周一期,每期35分钟,邀请3—6位党政领导、政协委员和专家学者作为嘉宾,60位左右社会各界代表作为来宾,围绕共同关心的社会热点话题,研讨政情,表达民意,针砭时弊,发表见解,形成共识,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反响,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得到了党政领导的高度重视、政协委员的普遍赞誉、传媒同行的认同肯定、人民群众的关注喜爱。温州好几个县(市、区)政协积极效仿,如瑞安政协与电视台联合开辟《榕树下》栏目。
二、基本设想
参照各地经验,结合我县实际,建议:
一是要准确定位。建议定位为议政类栏目,可起名为《建言献策》、《议政堂》、《政协论坛》或《政情民意》等,体现“反映民意、集中民智、平等对话、坦诚建言,实现政情下达、民意上传”的创办宗旨。应突出把握“三性”,一是群众性,采用开放式谈话,把群众监督引入民主监督范畴,努力扩大群众有序政治参与;二是监督性,栏目的主导方向不是评功摆好,而是直面不足;三是互动性,通过平等的双向交流对话,把“上情下达”和“下情上传”结合起来,以加深沟通、消除误解、化解矛盾。
二是要精选内容。在选题上,坚持抓大事、议要事、盯热点、找难点,从国家大政方针出台中寻找,从法律法规和政策施行中征询,从党政近期工作部署中发现,从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中捕捉,从调研成果、提案建议和社情民意中提炼,做到向政协参加单位和广大政协委员“广求诤言”,向有关党政职能部门“虚心请教”,向广大人民群众“开门纳谏”,努力使节目选题具有广泛性、代表性和共鸣性。
三是要形式多样。力求多平台,广覆盖。以玉环电视台为主打,在《今日玉环》、《玉环新闻网》、《玉环政协网》等平面媒体、网络媒体同步同题推出专栏,以补充电视媒体线性传播、转瞬即逝的不足,激发市民广泛参与讨论。坐而论道与起而行之相结合,紧跟话题实际,尽可能把演播室搬到一线,走上街头,走进企业,走进社区,走进乡村,更近距离地倾听百姓呼声,使栏目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在节目中引入辩论元素,活跃民主协商气氛,激发群众在协商中的主角意识。定期刊发栏目现场实录及相关后续跟踪反馈情况,编发社情民意,专报县有关领导。
四是要制作精良。坚持精益求精,多出精品。从前期筹划、背景材料搜集、脚本撰写、嘉宾来宾确定、现场气氛把握以及剪辑审片、后续跟进等各个环节力求做到周到细致、质量至上。建议确定一个协调组织,组建一支以政协委员为主的策划团队。精心挑选嘉宾和来宾,部门负责人要熟悉政策法规和工作部署、有较强的表达能力和协商意识,政协委员和专家学者要对热点问题有比较深入的了解,有较强的为民意识和善辩能力,群众来宾要突出代表性和广泛性。现场要坚持思想交锋、畅所欲言、求同存异、促进和谐。
总之,要精心打造一个协商议政多维互动平台,使之成为全县人民群众知情知政的重要渠道、政协委员参政议政的重要舞台、党和政府汇集民智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