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现代农业产业链,推进农业产业化,是统筹城乡发展、推进“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必由之路。目前,我县正处于“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重要时期,如何加快推进传统农业对接二产和三产,并使一产与二产、三产融为一体,打造现代农业产业链,推进农业产业化,是十分迫切的任务。
一、我县农业发展及产业链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县不断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强化信息技术指导和服务,推进产业化经营,现代农业新格局正在形成。一是农业品牌建设逐步加强。目前,已拥有省级无公害农产品基地32家,全国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品种30个。“楚门文旦”、“定海针”牌冻虾仁、“龙生”牌冷冻鱼糜、“亚达”牌醉仙泥螺和“宏大”牌鲜卤黄花鱼等13个产品曾获省农博会金奖。二是海水养殖和远洋渔业发展加快。深水网箱养殖被列为全国抗风浪网箱养殖示范基地,全县养殖面积13.6万亩,围塘面积1.78万亩,海水网箱8600只。远洋捕捞业在摸索中前行,如曾组建船队赴汤加王国开展金枪鱼钓捕生产,组织渔民赴缅甸张网作业等,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三是农业龙头企业不断壮大。2010年,扶持发展农业龙头企业34家,全年创产值6.3亿元,出口创汇550多万美元。发展农产品专业市场3家,年成交额12.3亿元。全县共有农业龙头企业66家,其中省级3家、市级24家。四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迅速。据工商部门统计,截至2010年6月,全县共组建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448家,成员总数5210个,注册资金81205.61万元,带动农户27075户。其中有12家被列为省财政扶持项目试点单位,省级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8家(省优秀示范农民专业合作社1家),有48家通过市级规范化农民专业合作社认定,有31家通过市级骨干型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已逐步形成蔬菜、水果、粮食、水产、畜牧5大特色产业,基本覆盖农林牧渔各个产业。五是农业园区集聚效应日益凸现。建成农业示范园区8个,漩门湾农业观光园基本建成,乐清湾生态养殖农牧化示范园区通过省级验收,五门海珍品养殖示范园区通过市级园区验收。
但是,总的来看,我县农业产业链发展还存在不少问题。
1、基础设施薄弱与农业转型升级要求的矛盾突出。虽然我县不断加大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投入,但仍然与当前农业生产发展不相适应,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滞后与当前农业生产发展的矛盾还比较突出。据调查发现,玉环农田基础设施损坏严重,全县除机耕道损毁在三成左右外,其余设施损毁率均在50%以上,特别是农用电线约3/4损毁,造成1.44万亩水田不能耕作,严重影响农业生产。受地理环境、经济发展状况等因素的影响,玉环水资源极为紧张,虽然局部地方降雨量还可基本保证,但全县用于储水的水库容量较小,雨水大都流入大海,导致人畜饮水供给不足。落后的基础设施已成为制约现代农业的重要瓶颈。
2、农村集体经济薄弱与农业投入需求的矛盾突出。据2009年统计,全县行政村中,集体经济收入在50万元以上的村有85个,占31.36%,主要集中在五大集镇的城中村、城郊村,这些村的农业用地大都所剩无几;30-50万元的村有56个,占20.66%;10-30万元的84个,占31%;1-10万元的45个,占16.61%;1万元以下的1个,占0.37%。扣除政府相关补助,当年无收益的“空壳村”有74个,占27.2%;当年收益在10万元以下的65个,占23.99%。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我县相当一部分村的集体经济较为薄弱,投入到农业的资金极为有限。同时,每年向上争取的农业项目资金也较少,远低于全省各县市平均水平;工商资本投入农业则刚刚起步。有限的投入根本满足不了现代农业的需要。
3、经营主体小散乱与农业产业化的矛盾突出。尽管我县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得到较快发展,但这些企业(合作社)规模普遍较小,有的生产能力低下,有的市场开拓能力弱,有的原料不足,有的融资困难。截至目前,农产品生产基地的生产规模没有一个超出500亩,虽有基地难成规模,基础设施简陋,离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体系更有一定距离。其主要原因,一是土地资源有限,平原土地难以成片,300亩以上连片农田非常难寻;二是投入严重不足,除县里对生产基地有少量扶持外,生产基地自身设施建设投入非常有限;三是生产能力下降,随着玉环城市化和工业化不断加快,一产从业人员逐步向二、三产业转移,一产从业人员逐渐减少。
4、农民素质偏低、劳动力缺乏与人才需求的矛盾突出。一是农民受教育程度低。全县农村劳动力11.04万人,大部分少文化、缺技术、不善管理、不会经营、小农意识较浓,无法适应现代农业的创新实践。二是青壮年劳力从农少。改革开放以来,玉环工业高速发展,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多办厂做老板或去企业打工,从事农业的一般为老人或妇女,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者、种养殖大户的年龄也都偏高。一些乡镇干部反映:现在农村从业劳力严重断层,在家务农的有效劳力不够。
5、农技推广人员整体素质偏低与现代农业对科技需求的矛盾突出。从农业技术推广队伍整体素质来看,普遍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许多工作人员从参加工作后一直在基层埋头苦干,很少有机会外出参加相关培训,存在着人员老化、知识陈旧、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据统计,乡镇农技人员现在岗人数135人,40岁以上的有93人,占68.9%。加上管理体系不顺,造成农技干部基本上围绕乡镇中心工作干事,人员在编不在岗,在岗不做事现象十分普遍。高素质的人员偏少,专业分布不平衡,懂专业又懂经营的人才更少,难以适应新时期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工作的需要。
二、对打造我县现代农业产业链的几点建议
1、加强农业从业人员队伍建设。一要加强农技人员队伍建设。加强乡镇农技人员业务学习、进修、交流,发挥技能专长,为发展和延伸农业产业链提供技术支持。二要加强农民素质培训。按照实用、通俗易懂的要求,创新教材和培训方式,提高农业从业劳动者技术水平。同时,要加强新生代、技术型农民的培养,为发展现代农业产业链奠定基础。三要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技术合作。政府要创设合作平台,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借助高校院所的科研实力优势,推进现代农业产业链加快发展。
2、逐步推广农业产业化经营。我国的农业产业链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不断发展和完善,国家给予农业经营者政策、补贴、信贷等方面的各项优惠扶持,对稳定农业基础地位,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具有引领作用。我县农业的发展,在政策方面虽然不断加大力度,但多年来体制上造成的城乡差别,阻碍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农业经营仍然以分散经营为主,农业经济经营模式还没有达到产业化发展,仅仅是在某些农产品上形成了以龙头企业带动的产业化经营。因此,县委、县政府要继续加大农业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继续采取有效措施,推进农业合作社的发展,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全面实现。
3、构建更加有效的农业产业化价值链条。我县农业产业化链条的发展还不够完善,目前主要有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公司+经纪人+农户等产业化形式,这样的模式无法解决所有节点之间的利益冲突问题,即企业和基地之间的利益分配问题。如果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引入价值链概念,将农户作为企业的战略合作伙伴,企业价值链中的一环,让农户分享到农产品加工流通环节增值的平均利润,切实保障农户利益,那么,将有助于实现农业产业化,有力地推动农业产业链发展。
4、注重各个区域特色经济的均衡发展。我县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往往在某一个区域或基地,基本上是为了解决当地农产品就地消化问题,这容易出现产业布局混乱、企业重复建设、市场功能不完善等弊端。因此,在农业生产区域化、专业化的基础上,龙头企业的建设也要合理布局,以这些企业为核心的产业链的发展要以集群的方式创造区域农业产业化的优势产业集群,并逐渐渗透进入全省、全国、全球产业链中,从而提升县域农业产业链的发展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