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污染减排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从粗放型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变的最重要、最直接的途径,它通过污染物排放总量的控制和下降,缓解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环境压力,进而以环境质量的不断改善扩大环境容量,增强环境承载能力,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十一五”以来,县委、县政府将污染减排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认真贯彻落实上级关于污染减排的一系列决策部署,各地、各部门也积极行动,工程减排、结构减排、监管减排三管齐下,全县主要污染物减排工作成效显著,据初步核算,“十一五”我县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净削减了916.82吨和277.24吨,与2005年相比分别削减22.16%和58.03%,超额完成了“十一五”减排硬任务,为“十二五”减排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础。但我县污染减排工作仍然面临很多困难,许多工作与上级的要求相比还有不少差距,主要表现在:
一是工业企业减排空间小。从“十一五”减排工作实际看,我县工业企业由于废水污染物削减量较少而难以纳入减排核算,2007年污染源普查显示,我县7871家纳入普查范围的工业企业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仅为2107.3吨,而城镇居民及服务业化学需氧量排放量达7373.8吨,“十二五”期间工业企业在化学需氧量方面已基本无减排潜力。同时,在二氧化硫减排上,“十一五”期间通过企业新建脱硫设施工程减排的认可量几乎为零,新增削减量主要通过控制全社会耗煤量实现,这与产业结构和经济形势直接挂钩,是一种被动式减排。如不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推动能源消费方式转变,“十二五”期间,我县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排放量将很难控制,并有反弹的可能。二是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全县集中式污水处理能力低,如玉环污水处理有限公司建成处理能力6万吨/日,目前实际处理仅2.5万吨/日;漩门工业城污水处理中心建成0.75万吨/日,滨港工业城污水处理厂建成处理能力1万吨/日,还未发挥减排作用,大麦屿污水处理厂还未动工建设。此外,截污管网及相应的泵站建设脱节,存在二、三级污水管网不完善、一些污水管道前后断头、错节等现象,雨污分流情况不理想,影响了减排工作的开展。三是各类工业聚集区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特别是各类村级工业小区,由于缺乏统一规划,缺少配套设施,租赁企业不办理环境评价和审批手续,污染物无序排放。四是缺乏激励约束机制。对节能降耗、污染减排、循环经济发展,在产业政策、财税优惠政策方面缺乏支持和引导;评价干部政绩还未与节能减排指标挂钩,没有细化的资源和能源消耗定额,对重点产业、企业的减排工作监管缺少科学的标准和规范。五是机动车尾气检测未形成合力。由于受客观原因影响,我县机动车尾气检测工作仍未有实质性启动。此外,“十二五”期间,在继续强化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减排的同时,国家另增加了氮氧化物和氨氮总量两项减排指标,减排的要求更高,责任更重,任务更艰巨。
当前,我县正处于城市化、工业化、港口物流三平台建设的关键时期,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转方式、调结构,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相促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和重大课题,我们必须坚持不懈地把污染减排作为转方式、调结构的突破口和重要抓手。按我县目前经济发展趋势,“十二五”期间玉环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减排任务均须在2010年的基础上削减10%以上。针对上述存在问题和不足,为打好“十二五”减排这场硬仗,我们建议从以下三方面加以推进:
一是实行环境容量总量控制,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严格执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实现现有量、削减量与新增量的统一调度。对未完成污染减排任务的企业和乡镇,不予核定新增排污总量。全面实施全县主体功能区规划和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沿海产业带,提高传统产业新建项目的环保准入门槛,并加大“两高一资”落后产能的淘汰力度,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要采取“退二进三”等多种方式,把小、散、乱的企业逐步向工业城集聚,严禁不符合主体功能区和生态环境功能区定位的各类经济开发活动。要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金属制品、电镀、家具等行业深化整治和转型升级,培育壮大节能环保、新能源、低碳技术应用等绿色产业。要充分调动企业积极性,大力推进企业以减排为重点的技术改造,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在重点行业积极推进清洁生产,带动企业效益增加,促进产业结构优化。
二是突出两方面减排重点,为转型升级项目提供环境空间
在区域环境总量、污染物排放指标有限的情况下,要以居民生活污染、农业面源污染、养殖污染的减排,腾出环境容量,通过排污权跨产业交易等手段,积极为有利于转方式、调结构的项目提供污染物排放的环境空间。一方面,要以完善环保基础设施为重点推进减排。早日启动大麦屿污水处理厂等污水处理工程建设,加快二、三级污水管网建设进度,进一步提高生活污水收集率和处理率。加快玉环污水处理有限公司中水回用工程和配套设施建设,提高中水回用率。注重加强工业聚集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乡镇工业聚集区的污水管网。强化现有污水处理厂运行监管,加强处理工艺改造,进一步降低污染物排水浓度,确保污水处理厂长期稳定正常运行,排水水质达标排放。另一方面,要以农业面源污染和养殖污染整治为重点推进减排。根据2007年污染源普查推算,全县种植业化肥氮、磷施用水平是国际公认安全水平的1.7倍,存在明显过量施肥状况。全县农药使用的有效利用率也很低,喷施中只有10-20%附着在植物体上,其余部分约有40-60%降落于土壤,畜禽养殖业污水排放量近7万吨,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为1540.5吨,总氮排放量117.4吨。为此,要扩大农村生活污水、生活垃圾集中处理覆盖率,科学施用农药、化肥,全面启动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推广生态养殖,改善土壤条件,有效遏制农业面源污染。此外,要重视以加强大气污染防治为重点推进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减排,大力推广应用集中供热,采取多种措施推进小型燃煤锅炉的淘汰工作,大力推进采用电、天然气、生物能源等清洁能源工程。全面加强机动车尾气防治,进一步推进机动车尾气检测工作,对机动车尾气排放进行综合治理,切实抓好加油站等油气回收综合治理工作。
三是加快“三大体系”能力建设,注重减排工作宣传
要编制完成“十二五”减排规划,科学系统分解年度计划任务。要增强技术性减排,强化总量减排统计、监测、考核三大体系能力建设,建立科学的污染减排统计体系、准确的减排监测体系和严格的减排考核体系。要把减排纳入政府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和年度考核体系,作为领导干部任期内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实绩考核指标。要加快完善资源消耗统计指标体系,将资源消费纳入国民经济统计体系。进一步完善奖励机制,安排专项资金,对完成污染减排任务的单位进行奖励补助,以调动单位和企业参与污染减排工作的积极性与自觉性。政府部门要积极发挥带头示范和引领作用,广泛开展节约型机关活动。要在新闻媒体积极倡导绿色消费、适度消费,从需求上减缓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减排宣传,从政府决策、执法监管、企业治理、科技进步等方面,及时报道减排进展情况,宣传减排先进单位和个人,曝光反面典型,为污染减排工作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