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作为群众性文化消费产品,在传播文明、普及教育、丰富精神生活、提供休闲娱乐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也是宣传文化工作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重要阵地,保障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和文化发展成果的一个平台。同时,一个城市电影院、剧院等公共文化设施的好坏,也反映了一个城市文化品位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精神文明建设的水平。
在上个世纪50-80年代那个精神文化生活极为匮乏的年代,电影是广大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的中老年人几乎都是伴随着共和国电影发展的步伐成长的。一部好的电影,影响很广很深,甚至有时到一票难求的盛况。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电视的普及以及收视质量的不断提高,人们娱乐方式逐步多样化,电影观众日益减少,已从场场爆满走向寥寥无几的尴尬局面,曾经风光一时的电影院如今面临着被观众抛弃的窘境。目前,电影院经营者,为了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大量的房屋出租变成了超市、商铺,真正放电影的场地明显缩小,主业已变成从属的地位了。就是县城的电影院也只能走走形式的放映几个片,即使有什么大片、好片,观看的人数也只有几十人而已;如果观众较多的,就是政治宣传、思想教育、学生教育需要的包场片。据不完全统计,我县至少90%的市民已有10个年头以上没进过家门口的电影院主动消费了。难道我们的民众真的不需要电影了?恰恰相反,电影作为大众文化消费仍然有着较大的市场需求,相当多的群众在盼望着电影的回归。如我县逐年加大了送电影下乡的力度,年平均放映电影在3500场次左右,仍然满足不了群众的需求。在杭州、上海、成都等大城市的影院,经常出现争相排队购票观看电影的景象,就是很好的证明。
那为什么我县的电影院受到如此冷落呢?主要是公共文化设施陈旧落后,跟不上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无法满足广大城乡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我县城镇的电影院始建于六、七十年代,建筑破旧落后,设备简单老化,格局单一不合理,更没有现代附属文化设施,毫无现代化气息,与老百姓现有的生活水平也很不协调。广大市民特别是年青人,需要的是高档次、有品位的电影院,以便能够及时欣赏高品质的大片、好片。我县虽然是全国经济百强县,文化事业理应相适应要有较大的发展,但至今尚无一所具有标准化、人性化设施的现代电影院,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据调查显示,我县基层群众文化活动形式主要是棋牌类及看戏、看电视等,大部分人仍以看电视、打牌甚至赌博作为娱乐的主要方式,文化活动整体质量偏低。
在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进程中,重视电影院建设,吸引群众特别是年青人来观赏高品质的电影,提高群众文化生活的质量,无疑是一个很好的平台。为改变我县电影院现有的落后状况,提升城市休闲文化品位,我们建议:
1、科学论证,合理布局,积极推进新型电影院建设。按照“大文化”、“大服务”的要求,对我县电影事业的现状深入进行调研,除加大送电影下乡的力度之外,合理布局全县的电影院场所。要整合资源,集中财力人力,在县城中心建设1座现代化的电影城,提升大众休闲文化品位,着力打造1张高品质的休闲文化名片。并以改造和新建相结合,打造一批中小型精品影院,改变现有影院布局不合理、设备陈旧落后、观赏环境差的现状。
2、加快文化体制改革步伐,转变电影院建设投入机制。在发挥政府主渠道作用的同时,积极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产品的生产和服务,重视对电影院投入机制的转变,努力营造良好的文化产业投资环境。
3、创新经营管理模式,加快转变电影院的经营方式。积极探索电影院的经营管理模式,突出面向群众、面向基层的方向,积极做好影片的宣传和评介,进一步增强大众休闲的文化内涵;不断拓展新型的高尚休闲项目和活动,积极推进大众化的健康休闲方式,努力提升市民的文明素质。
众所周知,在区域经济发展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形势下,决定一个经济区域竞争力的,不仅有资源条件、经济实力、技术力量等硬实力,而且还有国民文化素质、精神状态,区域文化感召力等“软实力”。电影事业作为宣传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得到各级党委、政府的足够重视,并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其应有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