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我县经济快速发展,外来人员大量涌入,在给我县带来充足人力资源的同时,也给我县社会治安管理带来诸多问题。特别是外来青少年违法犯罪日益突出,使我县社会治安形势更趋严峻。
一、我县外来青少年违法犯罪现状
(一)从违法犯罪总量上看,连续多年保持高位。据统计,2005年,我县16—25岁外来青少年违法犯罪人数占全县违法犯罪总人数的46%,2006年占44.2%,2007年占54.49%,2008年占42.38%,连续四年均在40%以上。
(二)从年龄结构上看,低龄化趋势明显。据调查,全县16-18岁的外来青少年违法犯罪人数,占外来青少年违法犯罪总人数的比例,2005年为20.65%, 2008年上升至21.24%。
(三)从犯罪类型上看,侵财型犯罪居多。调查反映,盗窃、“两抢”(抢夺、抢劫)类案件在外来青少年违法犯罪案件中所占比重,2006年分别为50.12%和22.19%,2007年为36.19%和31.83%,2008年为37.66%和24.17%。同时,故意伤害类和寻衅滋事类案件占比在攀升,分别从2006年的6.73%、4.49%增至2008的6.87%、5.6%。
(四)从犯罪形式上看,暴力犯罪、共同犯罪呈上升趋势。统计表明,外来青少年违法犯罪案件中,实施暴力或有暴力倾向的比例,2005年为28.08%,2007年为57.47%,增加了29个百分点。属团伙犯罪的约占60%—70%,许多团伙已呈现出有组织、有分工的犯罪集团特性。2008年,因组织、领导、参加黑社会性质组织罪被判刑的外来青少年有14人,其中18岁以下1人,占全县此类犯罪的48.28%。
(五)从人员构成上看,地域化特点较为显著。外来青少年在工作和生活上很大程度依赖于老乡、同学和亲友间的互助。有些违法犯罪人员便借此在老乡或同学间“传、帮、带”,形成地域性犯罪团伙或涉黑帮派。如我县公安机关2005年5月打掉的湖北咸宁籍刘某黑社会性质团伙,其成员中的76%为刘某同镇人,23%为邻近乡镇人。
(六)从犯罪趋势上看,与“本地人”勾结作案增多。外来青少年共同犯罪案件反映,外来青少年愈来愈看中“本地人”情况熟,容易寻找侵害目标,逃避起来更便利的特点,倾向勾结“本地人”实施共同犯罪。如县公安机关2007年破获的陈伯军犯罪团伙中,成员平均年龄17周岁,其中团伙主要成员黄某就是“本地人”。
二、外来青少年违法犯罪诱因分析
(一)社会环境影响。从社会认知角度来看,外来青少年多数都有遭受本地人歧视的经历,当他们内心的不满和愤恨积聚到一定程度,又无法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改变时,个别偏激的外来青少年就采用非正当手段来达到泄愤的目的。从社会生活来看,外来青少年大多来自贫困乡村,我县的相对高消费生活,对他们有极大的诱惑。另外,我县文化娱乐业整体品位低,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网吧、KTV、电子游戏厅、色情按摩场所异常“繁荣”,金钱至上、贪图享受的腐朽思想充斥其间,对相当一部分青少年产生了严重影响和毒害。从社会管理来看,我县的社会综治工作合力欠强,社区帮教措施还无法对外来青少年完全落实。
(二)家庭教育缺失。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成长非常重要。但外来人员家庭受生活状况、自身素质等制约,家庭教育十分薄弱。有些父母疲于生计,根本无暇顾及子女教育;有些父母对子女的成长放任不管;还有的父母或采取“棍棒”式教育,引起孩子逆反心理,或对孩子娇生惯养,养成孩子唯我独尊、自高自大的畸型心理。
(三)学校教育不均等。目前,我县外来青少年的初中、小学阶段教育主要依靠各乡镇中学、村小和民工子弟小学勉强维持。而高中阶段教育受学生户籍、学籍限制,无法解决。这使得外来青少年中只有少部分人能进入县属职业技术学校就读,多数辍学务工。据调查显示,辍学或未能入学的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率要高出在校生十多倍。因此,外来青少年的学校教育问题亟需妥善解决。
(四)自身心理因素。外来青少年作为第二代外来人员,生活上较第一代优裕得多,加上受父辈“再不能苦孩子”的思想庇护,失掉了吃苦精神。但他们内心有强烈的过上与本地人同样生活的愿景,而未能接受良好教育,不能找到“体面”工作的现实,令他们在眼高手低的煎熬中,加深了内心的被歧视感和与社会的对立感。
三、防控外来青少年违法犯罪建议
(一)构筑防控社会系统工程。将外来青少年违法犯罪预防工作纳入全县预防青少年犯罪范畴,由党委政府直接领导,建立由公、检、法、司等职能部门和工、青、妇等有关单位、社会团体参加的联席工作会议制度,定期进行研讨,出台可操作性措施,并分解落实预防和帮教责任。同时,进一步落实“人户一致”等工作,掌握我县外来青少年的基础信息,动员学校、社区、家庭和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形成对外来青少年违法犯罪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二)大力开展文化娱乐场所整治。加强网吧日常监管,以定期和突击检查的方式,增加检查频率,加大对违法网吧处理力度,坚决取缔无证和不合格网吧。严厉打击娱乐场所涉黄活动,进一步净化社会环境。此外,还要合理规划建设全县各级青少年活动中心,让外来青少年拥有健康的活动场所,使他们的课余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三)充分发挥各种媒体的宣传舆论作用。县流动人口管理、文广新闻、公安等相关职能部门要通过广播、报纸、电视和网络等媒体,做好外来人口服务管理方面的宣传,特别是要为外来人员的家庭教育提供各类信息。定期开设家庭教育咨询中心,举办家长学校,帮助外来人员提高与子女的交流沟通能力,为外来青少年营造平等、尊重、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提供帮助。
(四)加强外来青少年素质教育。一是加大对各民工子弟学校的帮扶和监管力度,通过提供空置校舍和教学设施设备,免费对校长、教师进行定期岗位培训等方式,帮助其在硬件设施、教育教学管理上有所提高;二是依托县内的职业技术学校,面向外来青少年开展劳动技能培训,帮助他们获取生存技能;三是采取易于接受、富有趣味的教育方法,加强对外来青少年的心理素质培养,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五)进一步完善社区矫正机制。外来青少年由于年龄原因,犯罪的整体危害程度相对较小。对失足外来青少年,宜以教育为主,惩罚为辅。而通过社区矫正机制能收到这样的理想效果。因此,应将已经犯罪的和有违法犯罪倾向的外来青少年,纳入社区矫正机制,实施有效监控。
王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