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玉环政协网!
  
委员
委员风采
履职视图
 
> 委员 > 履职视图
对我县新农村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2007-12-13- 00:00  点击数:  来源:   文字大小:【放大】【缩小】      

    一、基本情况

    在新农村建设进程中,我县广大干部群众尤其是农村基层干部决心大、干劲高、信心足,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热情,全县上下已形成思想上高度重视,行动上精心部署的良好格局。从调研情况看,新农村建设启动平稳,推进有序,开局良好。主要体现在:

    一是领导重视,新农村建设开篇强劲有力。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新农村建设,通过成立领导小组、召开动员大会、出台政策措施等,全面铺开了我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各镇乡都相继成立了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设立了办公室,制定了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加强了对新农村建设重大问题的综合协调和指导。大多数镇乡还向试点村派驻工作指导组,驻村抓规划、抓指导、抓落实;部分镇乡还制定了新农村工作阶段性标准和考核办法等,实现督查、考核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

    二是宣传深入,新农村建设氛围逐步形成。自2007年中央1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下发后,全县掀起了宣传新农村建设的热潮。采取举办培训班、层层召开会议、开展专题研讨等形式,组织干部深入学习1号文件;抽调干部深入村(社区)、农户,实施面对面的宣讲和指导,让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深入千家万户;在报纸、电视、广播等媒体上开辟专栏、播放专题节目,以及利用墙报、标语等形式广泛进行宣传;选派部分镇乡领导、新农村建设重点村村干部赴外地参观学习,开阔眼界,拓展思路。通过多途径多形式的学习宣传活动,干部群众对新农村建设的认识日益加深,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越来越高,齐心协力抓新农村建设的良好氛围逐步形成。

    三是政策引路,新农村建设机制不断健全。县委、县政府根据中央、省委有关新农村建设的指示精神,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基本原则、主要目标和工作措施。还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村庄建设加大政策力度的若干意见》、《关于深入实施“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工程的通知》、《玉环县通村公路建设项目管理办法》、《关于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意见》、《玉环县农村卫生改厕方案》、《玉环县城乡困难居民分层分类救助实施办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施办法》等一系列具体实施办法和操作方案,为新农村建设铺好路基。

    四是试点先行,新农村建设实践初见成效。全县各地陆续启动了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和重点村创建活动,实行了领导包抓和部门联建责任制,优先在农民群众积极性高、班子力量强、发展基础好的村推进新农村建设。近年来,已建成14个示范村,108个整治村,其中4个示范村受到省委、省政府命名表彰。今年,又上报了5个市级示范村(已通过),5个省级示范村(还未验收),确定了35个整治村和8个重点建设村。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认识不一致,进展不平衡。调研中发现,新农村建设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上面热、中间等、下面靠”的现象。从思想认识看,有的持观望态度,特别是许多农民还没有认识到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自身,没有树立主人翁意识,存在“等、靠、要”的依赖思想;有的对新农村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认识不足,有急于求成、急功近利的倾向,往往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上做文章;有的对新农村建设的内涵、方法、措施了解不够,感觉无从下手,在资金筹措、规划编制等方面存在畏难情绪。从工作进展看,有的地方建设力度大,进展快;有的地方工作还停留在传达文件、思想宣传的层面上,具体措施少,工作动力不足。综合起来看,新农村建设主要集中在“点”上展开,“面”上的工作尚处于学习宣传阶段,据部分群众反映,有些地方新农村建设存在“雷声大,雨点小”的现象,宣传工作做得响亮,具体措施落实很少。

    二是规划滞后,城乡一体化尚未形成。一方面,村庄建设规划深度不够,操作性不强,缺乏乡村和地方特色,雷同化趋向明显,并与城镇规划、产业布局规划、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之间衔接不够,如农村供水、垃圾和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滞后,与城镇规划脱节。另一方面,部分地区没有严格执行规划,存在建设与规划“两张皮”的情况,导致村庄拆并新建与布局优化工作难以推进,规划在推进城乡一体化中应有的集约、集聚和整合作用不明显。同时,我县村庄布局分散,人口集聚度低,全县共有275个行政村,814个自然村,加上外来人口,每个自然村平均人口仅800来人,有的自然村只有几户人,实施城乡一体化难度大、成本高。据调查,经过几年的建设,农村水、电、路、有线电视等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善,如果今后要在条件具备的地方实施集中居住、实行社区管理,搬迁难度大,建设成本也高。

    三是资金投入分散,合力机制不强。“十一五”以来,虽然政府新增财力的使用在逐步向“三农”倾斜,财政对农业投入的绝对量在大幅度增加,但支出资金的使用管理存在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投入渠道多,资金分散,难以形成合力;支农资金挤占挪用现象普遍;政府投入重农业“大动脉”,轻“毛细血管”。特别是取消农业税以后,财政支农资金对农民急需的通自来水和污水处理等小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不足,多数镇乡难以将其纳入村级基本建设投资的范畴,使这方面的设施成为农村建设的一个薄弱环节。

    四是农村产业开发力度不大,农民增产增收困难。目前,新农村建设还存在着重基础设施建设、轻产业开发的问题,基层干部对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积极性高,但在如何搞好产业开发、增加农民收入方面,如何寻找合适的发展项目,以项目拉动经济、促进发展方面,研究得不够,投入的精力不多,影响了农村产业的发展。总体看,农村种养业仍以传统技术和零散种养为主,专业化程度低,尚未形成规模效应;农业龙头企业少,农产品深加工少,产业化经营尚处在初级阶段;农民致富的途径少,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任务艰巨。

    五是基层党组织、党员队伍现状不容乐观,没有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良好的作用。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组织者、推进者和实践者,是党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但是,一些农村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党员队伍建设落后,难以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没有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表率和模范作用。有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凝聚力不强,未能成为领导农村发展的核心,个别村支部甚至连正常的办公和活动场所都没有,活动开展很不正常;有的党员干部能力不强,“双带”作用难以发挥,未能带领群众共同致富。

    三、对策和建议

    1、加强宣传,深化认识。要在加大新农村建设宣传力度和深度上下功夫,进一步营造全社会关心农村、关爱农民、关注新农村建设的良好氛围。一是把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措施向群众宣传到位,使群众充分认识到自己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和受益者,从而克服依赖思想,增强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二是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正确理解新农村建设的内涵,充分认识新农村建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既要克服追求短期政绩,急功近利,浮躁冒进的“急性病”,又要克服畏难情绪,松劲思想,消极应付的“慢性病”,真抓实干,坚定不移地把新农村建设推向深入。三是加强对典型事例和成功经验的宣传,如通过新闻媒体对新农村建设重点镇村一些好的做法进行宣传,使新农村建设的成功经验得以有效推广。

    2、因地制宜,搞好规划。当前要根据《关于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确立的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和阶段性目标,加快推进规划编制,避免建设的盲目性。在编制完成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和部门单项规划的基础上,加强对村庄规划编制的指导。要本着“因地制宜、厉行节约、便于生产、利于生活”的原则,重点制定好村庄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村内产业发展规划、公益事业规划和村民住宅布局规划等。村庄规划和建设,应因村而异,突出特色,尊重当地的传统习惯和风土人情,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努力实现“一村一景”,避免“千村一面”、“千村一律”的现象发生。在居民点的布局方面,平川应以集聚为主,集约利用土地;山区和丘陵应以适宜居住、方便生产生活为主。在建设方面,应尽可能以旧宅改造为主,避免大拆大建,以降低建设成本。

    3、分类指导,以点带面。全县各镇乡、各村自然条件和经济状况有较大差异,建设的起点、进程、特色各不相同,应根据实际情况有序推进新农村建设。一是实行分类指导。对于经济基础好、自然条件相对优越的村,可确定高层次的建设目标,通过扶持引导,努力建成新农村建设的“领头雁”;对于产业基础较好的村,可确定较高层次的建设目标,通过产业开发和规模发展,努力建成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对于自然条件较差,群众生活还比较困难的村,要在增加农民收入上下工夫,努力改善生产条件和人居环境,逐步向新农村建设目标迈进。二是抓好试点工作。试点的功能主要是探索路子,提供借鉴。选择试点,应兼顾不同区域、不同类型、不同经济状况、不同自然条件,充分体现建设的代表性。试点不宜过多,期限不宜过长。在抓试点时,要处理好试点与重点的关系,不能把试点等同于重点,坚持试点引路,重点推开,梯次推进。三是注重点面结合。因扶持项目和财力有限,在抓试点和重点的同时,对于非试点村,可侧重抓好学习宣传、培训教育、规划制定、环境卫生、民主管理等软件建设,并及时总结试点经验,适用推进面上的工作,防止点上“热热闹闹”,面上“冷冷清清”。

    4、量力而行,循序推进。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应坚持量力而行,循序推进。要分清轻重缓急,采取先易后难的办法,从群众迫切希望解决又能够解决的问题入手。一是始终做到“三个符合”。要符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搞超前消费和过度建设,不增加集体债务,不加重农民负担;符合群众的愿望,不搞强迫命令,不做表面文章;符合市场经济规律,不搞无效益的产业。二是正确处理好“三个关系”。要处理好急与缓的关系,既积极创造条件加快推进,又不急于求成;处理好远与近的关系,既着眼长远,又立足当前;处理好政府主导与农民主体的关系,既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又要引导和调动好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防止大包大揽。三是改善农村发展环境。要着力改善农村的基础环境、人文环境,大力加强农村道路、水利、能源、通讯等基础建设和教育、医疗、文化、科技、体育、社会保障等公益事业,抓好环境卫生治理和饮水安全,尽快全面推行新型合作医疗制度,营造良好的农村发展环境。

    5、突出重点,持续发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是新农村建设的根本和核心,应把扶持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放在新农村建设的首位。一是依据资源优势、产业基础、区位特点和市场需求,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农产品基地建设,努力推进标准化生产、品牌化营销,着力培育区域特色农业。二是下功夫抓好农产品深加工和流通领域龙头企业的发展,延伸产业链,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完善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对接机制,加快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使龙头企业成为带动农民增收、促进农村发展的“火车头”。三是在培育发展产业中,既要适合当地的实际需要,又要尽可能向重点发展的支柱产业靠拢,向“一村一品”目标迈进。应坚持长短结合,传统项目与新开发项目并重,积极发展观光休闲、生态旅游农业等新兴农村产业。要依托全岛城市化建设,大力发展商贸、餐饮、运输等非农产业和服务业,拓展农业外部增收途径。四是以提高农民素质为前提,抓好培训教育,培育新型农民。整合涉农培训资源,建立以农村为基础、乡镇为主阵地的培训体系,实施农民素质培训工程,促进农民整体素质提高。

    6、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要把农村党组织建设好,把农村党员干部教育好,通过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一是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要切实加强以村级党组织为重点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改进和完善农村基层党组织的设置方式和活动方法,深入开展农村“三级联创”活动,不断增强基层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要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阵地建设,切实解决部分村无村部和党员活动无场所的问题。二是加强农村党员干部队伍建设。要加强对农村党员干部的教育,不断提高农村党员的思想政治素质;要继续大力实施把“双高型”农民培养成党员,把“双带型”党员培养成村干部和把“双强型”村干部培养成村党支部书记的“递进培养工程”,进一步提升农村党员带头致富、带领群众共同富裕的能力。三是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要以建立村民自治机制为目标,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建好村级班子,完善村务公开、民主议事等制度,把民主管理的要求贯穿于新农村建设始终。要进一步搞好村务、财务和党务“三公开”,积极推行村务民主听证制度,切实保障农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建立健全村党组织领导下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政协陈屿联络组)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