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状况
城关现有经审批并正常经营的菜市场共8个,其中,零售性质的7个,包括2个室内市场和5个棚顶市场,占地面积共26165m2,992个摊位,(详见表Ⅰ);蔬菜批发市场1个,位于渔岙口,棚架结构,占地面积6000 m2,建筑面积1080 m2,35个摊位。另有县蔬菜净菜批发市场和县城关农贸市场虽经审批,却因经营不善已停业关闭。上规模菜市场有城关中心菜市场和环城菜市场两个:城关中心菜市场由县市场开发服务中心投资兴建,是我县规模最大的菜市场,有455个摊位,其中已租赁397个,出租率为87%,去年投入500多万元进行市场改造,设施设备全面改善,经营环境焕然一新,管理层次得到有效提升;环城菜市场由县市场开发服务中心与环城村共同投资兴建,占地面积7.04亩,建筑面积3500多m2,其中市场面积3100 m2,有店面26间,固定摊位240个。
表Ⅰ:城关在册登记菜市场情况表
名 称 | 所在地 | 主办者 | 市 场 结 构 | 占地面积(m2) | 摊位数(个) |
城关中心菜市场 | 城关广陵路 | 市场服务中心 | 室内 | 14075 | 455 |
环城菜市场 | 城关环城村 | 市场服务中心与环城村合办 | 室内 | 5490 | 250 |
城关三合潭菜市场 | 城关南山村 | 南山村 | 棚架 | 1500 | 55 |
城关东青农贸市场 | 城关东青村 | 东青村 | 棚架 | 2600 | 45 |
城关后湾菜市场 | 城关后湾村 | 后湾村 | 棚架 | 1000 | 60 |
城关城北菜市场 | 城关西青塘村 | 西青塘村 | 棚架 | 800 | 72 |
城关合垟菜市场 | 城关后塘垟 | 后塘垟村 | 钢架 | 800 | 55 |
合 计 | | | | 26165 | 992 |
经调查,未经审批交易场所较固定的“马路市场”有11个(详见表Ⅱ),还有一些小规模的临时“马路市场”和流动摊点更是无法统计,如部分自产自销经营户在华发大厦边经营,原石井菜市场后面及集市日广陵路东侧南一路与红绿灯之间路段的“马路市场”等。
表Ⅱ:城关区域内“马路市场”情况表
名 称 | 所在地 | 主办者 | 市 场 结 构 | 场地面积(m2) | 摊位数(个) | 月成交额(万元) |
渔岙菜场 | 渔岙 | 渔岙村 | 棚架 | 180 | 22 | 3 |
后蛟菜场 | 后蛟 | 后蛟村 | 钢架 | 300 | 100 | 70 |
小水埠市场 | 小水埠 | 小水埠村 | 石棉瓦棚架 | 200 | 15 | 3 |
环礁菜场 | 环礁 | 环礁村 | 棚架 | 150 | 15 | 1.5 |
犁头嘴菜场 | 犁头嘴 | 犁头嘴村 | 棚架 | 100 | 10 | 2 |
白岩菜场 | 白岩 | 白岩村 | 棚架 | 500 | 35 | 10 |
内马菜场 | 内马 | 内马村 | 钢架 | 500 | 40 | 11 |
外马菜场 | 外马 | 外马村 | 钢架 | 100 | 10 | 1.2 |
南大岙菜场 | 南大岙 | 南大岙村 | 棚架 | 400 | 30 | 8 |
西青街菜场 | 西青街 | | 露天 | 180 | 60 | |
解放塘农场菜场 | 解放塘农场 | | 露天 | | 25 | |
从总体状况看,城关菜市场呈现“五少五多” 的不正常现象:一是经审批的市场少,“马路市场”多,在册登记的菜市场仅8个,而“马路市场”却多达十几个;二是国有的少,村集体举办的多,只有城关中心菜市场属国有,环城菜市场属国资与环城村共同举办,其他都是村集体举办;三是规模市场少,小菜场多,经营面积超过2000 m2的只有3个,无证市场均在500 m2以下;四是室内市场少,棚顶和露天市场多,室内市场仅2个;五是规范化管理的少,管理层次低的多,除城关中心菜市场经营管理比较规范外,其它市场设施设备简陋,管理比较混乱。
二、问题及原因
近年来,县政府及各职能部门在城关菜市场建设和管理上花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和精力,取得了一定成效,如中心菜市场经整治改造后,管理状况得到明显改善。但是,城关菜市场建设和管理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建设规划滞后,总体布局不合理,配套设施不完善,自产自销经营户流动经营,尤其是“马路市场”泛滥、屡治无效,是值得政府及主管部门深刻反思又亟需解决的问题。
1、菜市场总体布局不够完善。十年间,县城人口增长了69.6%,由1997年的93215人(包括暂住人口)增加到2006年的153464人,(详见表Ⅲ),但因建设规划滞后,经审批的菜场数量和容量并未增加,尤其是新城区菜市场建设没有跟上,导致新建小区居民买菜很不方便。居民小区内小型菜市场的规划也没有得到很好落实,虽然我县的居民小区大多规模不大,在几个小区内或在附近设小型菜市场或其他农贸小市场是十分必要的,但小区建设完毕小型菜市场却没有配套。尤其是作为菜市场流通上游的蔬菜批发市场没有规划落实好,尽管先后设立过蔬菜城北批发点和渔岙批发点,但因位置偏僻,交易不便,大多经营户仍然回到中心菜市场西侧广陵路边经营蔬菜批发,形成“马路市场”,几经整治,效果甚微。
表Ⅲ:我县10年间人口变化情况表 单位:人
| 全县情况 | 城关情况 |
常住人口 | 暂住人口 | 合计 | 常住人口 | 暂住人口 | 合计 |
1997年 | 383730 | 43663 | 427393 | 77140 | 16075 | 93215 |
2006年 | 402254 | 202901 | 605155 | 90472 | 62992 | 153464 |
增长数 | 18524 | 159238 | 177762 | 13332 | 46917 | 62992 |
增长率 | 4.8% | 364.7% | 41.6% | 17.3% | 291.9% | 69.6% |
2、已建菜市场功能改变较大。在菜市场建设中没有遵循撤建并举的原则,缺少统筹考虑,存在菜市场功能随意改变的现象,使本身数量有限的菜市场变得更少。主要体现在:一是石井菜市场的消失,使石井及附近区域出现菜场网点空缺;二是因历史遗留等原因,城关中心菜市场二楼出租开“三江超市”,一楼400多平方米出租开“六和超市”,经营空间缩小,使部分自产自销摊位外移到菜场周围经营,影响了市容市貌和街道畅通;三是国资投资建成的农场菜市场部分功能改作他用。这样的直接结果是,无证照商贩回潮,“马路市场”遍地开花。如西青街马路市场,就是因群众有就近购买需求而自然诞生,即使取缔了,不久又会生发。“马路市场”屡禁不绝,对我县市场建设和管理、交通安全和食品安全管理带来极大的冲击。
3、市场经营秩序比较混乱。城关中心菜市场经过去年五月份的整顿后,面貌改变不少,占道经营等问题得到了较好解决,但还存在许多管理“盲区”。如部分经营户租用二楼住房户的储藏室用来杀禽,造成污水横流,臭气冲天;少数经营户租用市场北面违章危房进行活禽经营和海鲜加工等,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在经营高峰时,市场周边车辆停放比较无序,影响来往车辆和行人的正常通行。村办菜市场和“马路市场”基本上处于管理者收收费的松散管理状态,场内扩摊经营、占道经营严重,市场交易秩序混乱,卫生和经营环境较差。主要原因是:部门监管存在多头管理、职能交叉现象,监管合力不强、效能不高;大多数菜市场投资者、经营者主动抓管理的意识不强,只求经济效益,忽视市场的监督管理;个别管理人员方法简单,态度粗暴,影响了经营环境;经营户总体素质不高,法制观念淡薄,服从市场管理的意识差。同时,因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在菜市场监管工作中存在“一阵风”的整治现象,没有形成一抓到底、持之以恒的长效管理机制,致使部分菜市场长期处于混乱无序的管理状态。
4、小型菜市场商品质量难以保证。有些小型菜市场经营进货渠道不明的商品,存在严重的食品安全隐患,如销售未能提供合法进货凭证的熟肉制品和豆制品等,这些食品很容易是地下非法加工厂制作,根本没有安全保障;还有的经营户经营不合格产品,甚至是“三无”商品,质量堪忧。
三、对策与建议
加快城关菜市场建设,改造提升菜市场档次,不仅是政府及主管部门服务人民、服务公共的一个重要窗口,也是加快我县“放心菜”工程建设,推进食品安全工作的“民心工程”。为此,建议:
1、合理规划,科学布局,着力构建符合玉环县城发展需要的菜市场体系。根据当前城关菜市场布局和今后一个时期玉环县城发展规划,着眼长远,尽快科学制定县城菜市场总体规划,加快建设和改造进程,争取经过若干年的努力,在城区内逐步形成以大型菜市场为依托,中型菜市场为骨干,小型菜市场为补充,高中档相结合,功能齐全,特色突出,布局合理的菜市场流通新体系。一要根据县城各区域人口总量、人口分布状况和居民消费水平,以及交通、环境等情况合理规划菜市场布点。菜市场建设原则上以新建居民住区为基本单位,按有关建设标准配置菜市场,使县城菜市场布局合理,配置水平先进。二要落实好农贸批发市场建设问题,切实解决好中心菜市场西侧广陵路边的“马路市场”问题。玉环县2006年—2010年商贸设施建设规划已经县政府审批,计划在城关外围建一个综合性农贸市场,集蔬菜、水果、净菜、禽类加工等批发于一体。应征求各方意见,尽快落实农贸批发市场选址问题,并加紧规划,推进建设工作。蔬菜批发市场投资主体应以国有为主,防止其功能改变。三要抓好居民小区菜市场规划和建设,发展社区和村居小菜场。按照商务部“便民服务进社区,便利服务进家庭”的社区商业发展要求,在新建的大型居住区落实好配菜点建设,就近解决居民“吃”的问题。如渔岙口已规划的菜市场应落实好,按小区建设规范落实配套。鉴于县城小区建设还存在地块分割出让、小片小片开发的现象,可在临近的几个小区设立一个菜场,服务周边居住小区。四要恢复部分菜市场的功能。对城关中心菜市场功能改变问题,近期要将一楼“六和”超市搬出,扩大经营规模,将分散在市场周边的流动摊点迁入市场规范经营,同时对中心菜市场进一步改造提升,建成省级文明规范市场;二楼功能是否需要恢复,应根据菜市场建设需求和居民消费情况等因素加以全盘考虑,再作出科学抉择。如果县委、县政府未考虑将已建农场菜市场改作其他公共或公务用房使用的话,应将解放塘农场露天马路菜市场移入经营,解决建成的菜市场作用未能发挥而经营户却在路边经营的矛盾。五要落实好已建成和正着手建设的菜市场的功能。迅速推进老水果市场改建菜市场与停车场工程,将西青街临时菜市场迁入该市场。已建成的东门小高层住宅楼一、二两层7000多平方米作为菜市场用房的功能和后蛟村200多平方米的菜市场作用要发挥好。两处房产属于村集体所有,容易因效益驱使改作他用,有关部门应对照合同及有关政策法规,采取切实措施,防止移用。
2、加大力度,狠抓落实,不断推进菜市场建设。菜市场的建设是关系到人民群众最直接,最根本的利益问题,必须要落实好、解决好。一要认真落实商务部《关于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管理办法》、《浙江省商品交易市场管理条例》和《玉环县各类市场商业用房面积和基础配套设施最低标准实施意见》等有关菜市场方面的规定,规范菜市场举办行为,加快“绿色市场”认证工作,全面提升菜市场建设水平,切实推进城关地区“菜篮子”工程建设。凡新建、改建、扩建的菜市场均按照城区农贸市场商业用房面积不低于2000m2的最低标准要求实施,按《浙江省商品交易市场管理条例》所规定的场内布局设计建设,并在市场内划出自产自销交易区;按规定配套建设商位设施、停车场、公共卫生设施、物业管理用房、消防及安全设施、给排水、宣传设施、检测设施、储存设施及绿化等,改善菜市场设施和经营环境。并规定市场每年要从收入中提取固定比例的资金用于长期升级改造。二要对城关中、小菜市场进行改造提升,使其更加符合居民生活的需要。鼓励市场举办者对已审批的大棚式菜市场进行改造,提高经营层次,对新建菜市场要规范建设层次,避免建设设备简陋的低档次菜市场;发挥城管、工商等部门的作用,分步整治“马路市场”,根据菜市场规划布点,采取取缔一批、搬迁一批、整改一批的办法,在三年内解决“马路市场”问题。三要鼓励大型超市设立生、鲜农副产品专区,方便群众买菜。好多多超市已设有生、鲜农副产品专区,产生了较好的社会效益。政府应采取超市卖菜部分征税参照菜市场征税标准的办法,鼓励大型超市根据附近菜市场布局状况和居民需求设立生、鲜农副产品专区,在方便群众买菜的同时,推进食品安全工作。四要设立菜市场预留物业管理基金,实行专款专用,以防投资商在收回全部投资的同时带走所有利润,使市场后续的物业管理工作成为一个“包袱”。
3、强化管理,突出特色,努力探索菜市场管理新模式。建立完善政府行政管理、市场经营管理、经营者自我管理互相衔接、互相融合三位一体的菜市场管理体系,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一要理顺各职能部门及城关办事处的监管关系,明确职责,有效发挥各自职能,规范菜市场监管行为,并建立长效监管机制,切实改变菜市场管理、经营混乱的不良状况。二要建立市场管理的网络机制。完善市场内打假维权网络,由执法部门和市场主办单位共同参与打假扶优、维权工作,结合工商部门投诉电话,对投诉问题多的市场实行专项整治;建立监督举报网络,对市场中存在的管理人员不作为现象,执法部门要及时纠正,影响恶劣、后果严重的要依法追究开办单位责任。三要创建“信任市场”,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对菜市场管理人员的聘请及进场经营者严格把关,对存在违法违纪行为的要认真审核,待确认真正改过自新后方可录用或进场经营;积极开展诸如“诚信市场”等评比活动,激发市场规范管理和文明经营,逐步改变单纯的租金招标的形式,转向以市场准入为主,将经营产品的质量、经营状况和经营信誉作为准入条件之一;推行菜市场业主负责制,落实市场主办方和场内个体摊贩的法律地位和责任,使市场主办方变单纯收费为参与管理、变被动抓为主动抓,场内经营户守法经营、文明经营。四要完善商品的认证制度。对菜市场入市商品特别是熟食等“高危”食品实行严格的准入和持证上岗制度,改变市场内存在商品进货渠道不清的状况,杜绝“三无”商品进入市场,营造安全的消费环境,推进食品安全建设。(县政协经济委)